2023-2-17星期五

人物专访

刘汉如:造中国车是毕生追求

2022-07-28来源:本站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惊险的时刻。
    政策东风吹过加之地方政府扶持,中国车以其稚嫩却明显的“中国特色”方式抢占中低端乘用车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始角力世界汽车市场,并以爆发式的销售规模初显野草般的生命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了与进口车及合资品牌贴身肉搏的“持久战”,日益激烈的竞争、此起彼伏的降价和市场空间的备受挤压让大打廉价牌的自主品牌车一次次品尝到勉力为之的艰辛。在调整政策和不相信眼泪的市场面前,自主品牌试图通过改变赢得生存空间,甚至不惜断臂以自保求生。
    然而在这场关乎生存的惨烈战役中,亦有特例。
    位于马鞍山市的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菱星马汽车”)找到了另外一条路:乘用车领域竞争“刺刀见红”之时,他却在重型汽车底盘、专用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研发领域持续发力,并由此创造“星马”、“华菱”两大品牌,在逼仄得几乎令人窒息的竞争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充足空间;在合资品牌大行其道之时,巧妙运用技术引进协议与日本三菱合作,既掌握了先进造车技术又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之根深种;在众多企业为筹集资金左右腾挪之时,他再次以精准眼光与合乎时宜的选择成功上市,在资本市场找寻到了价值的理性回归……
    纵观华菱星马汽车近20年的成功轨迹,几乎鲜有弯路,所有阶段性的努力都是为了下一步走得更稳更扎实——一如《徽商•安徽质量》记者在其重卡生产车间中所看到的一样,强有力的现代化装备和严丝合缝的编程设计让整个车间看起来清晰、井井有条且不知疲倦,稳准快地将汽车零部件送入冲压、焊接、涂刷等环节,都只为了最后完成合格的整车组装这一个目标。生产可以靠精准的布局,但企业的经营显然没有那么容易,好在,华菱星马汽车拥有刘汉如。
    几乎所有了解华菱星马汽车成长史的人都清晰地知道,企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和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如密不可分。自1994年接棒企业管理之后,刘汉如的个人命运早已和企业牢牢捆绑在了一起,他毕生的追求正是造中国车。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历史变迁谈到“大安汽”梦想与“肥大系”在当今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地位;从企业发展战略到如何在经济波动中找到“避险工具”,刘汉如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这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领跑者正在以光速带领企业冲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紧握住行业话语权的华菱星马汽车将给公众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市场的力量
    “中央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传达出明确信号,国家坚持深化改革、走市场化道路的决心已定,不可阻挡。简单来说就是用好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3月21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刘汉如第一个话题就直指当下深化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接收到了中央再一次释放出走市场化道路的坚定决心”。
    从计划经济到如今的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中国正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是继续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还是选择一些“折中”方案?刘汉如则坚定地认为,中国应该,也必须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
    在刘汉如看来,对于华菱星马汽车这样立足实体经济的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市场经济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市场愿景,今后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将更为公平、公正和均衡,也有望矫正地方政府此前“唯GDP论”等有悖于市场化发展的政绩观,解决一些存在多年的“病根”。
    “我们做企业的也要深刻领悟中央精神的含义,以前进行一个项目可能会等中央政策,或者到两会上要政策、要补贴,但现在看来,这似乎都没必要了。此次两会精神已经很明确,就是要简政放权,企业有想法就放手去做,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国家的改革已经到了重要的时刻,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很多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口,已经不是开门还是关门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市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即使大家对现实不满,但是都不会愿意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今年两会前大家可能还对这个问题有些犹豫和彷徨,但是现在应该清晰和坚定了,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是大势所趋,政府这只手加强监管就行了,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谈及市场经济,刘汉如一以贯之得坚定认真。
    对于刘汉如来说,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和发展阶段,更是一种不容轻视和亵渎的信仰。这也与他和华菱星马汽车曾经的经历密切相关。
    华菱星马汽车始建于1970年10月,原名马鞍山市建筑材料机械厂,1988年刘汉如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系毕业之后就到此工作。
    “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处于买不到也卖不出东西的阶段,我们也做了包括减速机、钢筋切断机等等产品,但是小型国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都没有计划,我们只能自己去市场上找活干,就像孩子生得多只能散养,成长基本看造化。我们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最困难的时候大家还上街卖过布、卖过水,过得非常苦。”回忆企业当时的发展情景,刘汉如仍记忆深刻。
    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开始涉足散装水泥车领域,两台大黄河车底盘加上个硕大的水泥罐子成了公司最早的专用车雏形。由于经营相对困难,企业始终没办法找到扭亏为盈的路径。数字显示,1994年,企业的银行贷款近两千万,可家底只有不到几十万,严重资不抵债。在这样负债前行的背景下,刘汉如接手了企业并开始了迄今为止整整20年的汽车征程。
    “条件艰苦,但也因此我们练就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品质,更明白了凡事不能等靠要。”面对前来“讨债”的银行和视察的领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刘汉如用其发展的决心暂时稳住了局面,给企业留下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他走上领导岗位之初,企业不过是个200来人的小建筑材料机械厂,随后他果断调整了产品结构,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方向,使星马汽车在数年间一跃而成为全国工程类专用车行业的排头老大。1997年,企业改制为马鞍山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1999年12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公司整体变更为“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是凑钱组建的星马,取‘振兴马鞍山经济,欣欣向荣’之意。一步步走来,确实非常不容易,市场经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果断出手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进军专用车领域之后,两次大的发展契机让彼时尚处于“襁褓”之中的星马汽车得以飞跃。
    “歪打正着”
    直至今日,刘汉如仍能清晰地讲述2003年星马汽车股票发行上市的“故事”。这也被其视为企业腾飞的第一个重要“跳板”。
    当时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概念并不像今天这般普及,但是在一次接触到上市信息之后,刘汉如坚定地选择了走公众公司的道路,星马汽车也成为专用车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当时就中国的汽车产业总体而言,整车厂的经营规模、利润率等要远高于专用车企业,但是,有一个专用车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好,经济指标超过了一汽夏利、一汽轿车等整车企业,这个公司就是星马汽车。
    十年时间将企业成功运营上市,这样的成绩对大多数人来说足以满意,可是刘汉如却仍不“知足”。多年专用车领域的生产实践让他面对市场时格外清醒冷静:重型专用车底盘 70%靠进口,星马成为进口重型车底盘最大的用户,尽管他想大幅提高国产底盘使用的比例,但当时国产车令人失望的表现和用户最终的选择使他感到非常无奈。于是,自己造车的构想开始萌发。
    对于造汽车的人而言,整车梦想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在没有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的局面下,刘汉如是如何破题并将企业发展成为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为“星马现象”的集重型汽车底盘、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制造与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
    2004年,刘汉如辞去星马汽车董事长职务,集中全部力量运作华菱汽车。当时企业是日本三菱扶桑在中国最大的用户,于是他决定把日系重型车的技术嫁接到星马自有的“华菱”品牌上。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刘汉如有着自己的思考: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实现自主开发的重要手段,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正因为如此,在与三菱扶桑卡客车公司的谈判过程中,刘汉如把拥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不可让步的原则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努力,最终确定了总成设计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从而牢牢掌握了整车设计的知识产权。
  才有了星马在与日本三菱签定了技术引进协议后,并没有照搬图纸,而是着眼于对三菱技术的消化吸收。星马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重型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由专用车改装到重型车整车制造的历史性跨越。现在生产的华菱重卡,在车身上进行了数十项技术创新,使之更具自主技术特色。
    “由于一些原因,我们没有组合合资公司,算是歪打正着成了自主品牌。当时华菱的注册资本只有8000万,这么点钱就要做整车简直不可想象。当时我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许可证,局面非常被动。但是要知道,我们企业这么几十年一直是在克服困难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目标也很清晰,就是造中国自主品牌车,所以我们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大逆转。”
    从专用车领域进军整车制造,看好刘汉如的人寥寥无几,可是他就是凭借着这股顽强的生命力笑到最后。2004年3月,当第一辆“华菱”重卡驶下生产线时,刘汉如的整车梦想终于实现,属于他和华菱星马汽车的时代真正拉开帷幕。这也被其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二次重要契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刘汉如的果断出手证明了此言非虚。
    再相继完成上市和整车布局后,本以为刘汉如会稍稍放缓前行脚步,给自己和企业一个喘息的时间,但是他却再次用快速出手搅得汽车领域“不得安宁”。
    2007年,华菱星马汽车开始了一款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动力发动机——“汉马”发动机的研发。汉马发动机生产线,除了少数辅助设备采购于国内优秀企业之外,全部机加工、台检设备,都是从外企采购。采购这些设备,正是欧美处于金融危机时期,刘汉如利用这个机遇,把采购成本压到了最低。时隔一年生产线试生产后,来调试设备的德国专家说:“你们的这个价格,以后不会再有了。”
    “我们很庆幸做了一款很高质的发动机,代表国内发动力最高水平,苏万华院士评价它是‘国内领先,世界先进’。去年,汉马发动机卖了2158台,大部分地区使用已经超过一年了,目前反馈的信息显示质量还是非常稳定可靠的。”刘汉如透露,今年汉马发动机将逐步批量生产,明年将大批量生产。
    从第一个十年的专用车发力,到第二个十年的整车和包括发动力在内核心零部件潜心研发,华菱星马汽车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快速发展、极力奔跑的背后,企业又如何保证品质、质量与速度“齐飞”呢?
    “去年,装配汉马发动机的整车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集团也得到了省政府质量奖的表彰和“国家出口免验企业”资质。很多人也问我为什么会走得这么快?对我来说,企业要想在汽车领域有更高成就,必须在高端前沿的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掌握重卡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在全世界同领域有一定地位。目前通过技术改造,我们的生产能力、装备制造水平都得以提升,关键是人才队伍得到了历练,为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有人才有技术有资金,为什么不能走在前面?”
    刘汉如告诉记者,华菱星马这么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科技进步历史的缩影,也是企业抓质量重管理落实效的重要表现,都说“德国人骨子里都留着品质的血”,言下之意是德国人早已形成了质量文化,走向国际市场就一定要靠品质立天下。
    “坚守高端品牌、严格质量标准是很难的,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也曾面对很多诱惑,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唯有专注专业才能成功。未来一定是高科技产品引导世界前行,我们走在前面肯定会有很大风险,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畅快淋漓地享受成功的喜悦,才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守不容易,我们庆幸多年艰苦没有白费,前十年和日本合作,后十年和欧美合作,我们坚信选择的是正确路线,没有走弯路也几乎没有失误。再过三年五年回头看,华菱星马汽车肯定会成为著名的、有实力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很多时候,美好的风景都在前方。在接受采访时,刘汉如也一再重复类似的意思,“且看三五年后的企业,一定会大不一样。”
    不靠进攻得分
    就在本刊记者前往采访前夕,华菱星马汽车披露了年报,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61亿元,同比增长46.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47.7%;每股收益0.52元。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运行稳定,产品销售增速,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较大提升。
    也许别人看到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但是在刘汉如眼中,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偏离航向。隐忧亦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华菱星马汽车的产品多服务于国家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行业,此前几年的基建和热潮让整个行业“纸醉金迷”,但是从2012年起,这种幻想渐渐破灭,企业也曾跟随行业的起伏跌到了资本市场的谷底,按照刘汉如的话说,“与其说是今年我们业绩不错,不如说是去年跌得太狠了。”行业起伏时,任何一个身陷其中的个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尽管如此,他也要力求平稳过渡。
    “有些风险或者说是起伏是单个企业无法去规避的,只能尽量去控制或者说是避免,走得太快飞得太高的时候要控制节奏降慢速度,行业整体慢下来的时候要‘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做好内部的调控和管理,这样在再次腾飞的时候控制好节奏。”20多年来,面对汽车行业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刘汉如已经练就了一身应对风险的本事。
  正是秉承一贯的谨慎原则,星马公司才能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工厂成为了上市公司,也正是谨慎原则,才能让一个非国家队的华菱公司跻身主流重卡企业。刘汉如最著名的一个言论就是:“华菱不靠进攻得分,而是靠别的企业失误送分。”
    在他看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发生失误都有可能让企业覆灭,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可控。
    “前面总会有犯错误要摔倒的,我们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人从来不说被竞争对手打败的,都是被自己打败的,所以要学会战胜自我。要搞好一个企业,每一个环节都要去牢牢把握,可能一个突发事件就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有时候我们说大企业管理好安全事故少,就是因为大企业会重视每一个环节、重视安全生产、重视安全管理,小企业在这方面就缺乏经验了。”对此,刘汉如认为要重视平衡和度,别人在“大跃进”的时候自己要保持清醒;别人在低迷时,自己要善于激发起员工的热情,必须比别人抢先提前决策。
    刘汉如一直对企业风险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星马和华菱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无论对于经销商欠款和用户欠款,企业都显得非常谨慎,绝不会因为冲量而降低车价或大量赊销。在囤积库存的问题上,刘汉如也是谨慎有加。企业经营有“大小年”,这样的变化常常会受到宏观政策波动的影响,大家都看好市场并囤积了大量的库存车时就要注意了,因为一旦政策或者市场发生时,这些库存将会成为这些公司巨大的包袱。而在很多企业痛苦地消化库存时,华菱反而走得比较轻松。
    独自一人时,刘汉如也会反思:企业没有永不失败的,生生死死也是正常现象,所以做企业要有危机感,始终有危机感的企业就会减少遭遇失败的可能。
    “有些困难我们未必可以抵挡或改变,那么就没办法看天命了。包括爱立信、柯达、诺基亚等等世界巨头都在过去几年中遭遇巨大挫折,甚至是失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活那么久?”这个问题,刘汉如思考了许久,得到的答案是不能随波逐流,要小心谨慎,稳健经营,不仅仅是不受诱惑,还要适时把握时机。
    做出“双百”企业是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毕生追逐的目标,如果只能二选其一,刘汉如宁愿选择做百年企业,而不是百亿企业。
    “百亿很容易,但是健康长久地活着很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文化去管理。感谢市场经济给我们生存的机会,让我们去证明企业的实力,证明我们的判断没有错。”刘汉如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予企业方向上的指导,他自言看问题要比其他人早至少三年到五年,“否则我在这个位子上就失去那个意义和价值了。我不就是驾驶员嘛,要琢磨往哪走,如何选择方向和道路,还要小心驾驶安全到达”。
    对于刘汉如而言,运筹帷幄是他决策时喜欢且习惯的方式,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将企业调整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以便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向前奔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