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7星期五

人物专访

积极者,永不老——记建厂元老、原产品技术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德明

2022-07-28来源:本站
前不久,记者与柳工建厂元老张德明联系采访事宜,他家里的人说:“他去上班了!没在家。”记者有点愣住了,心里满是疑惑。他,还在上班?
 
始终保持乐观的张德明
 
令人惊艳的年轻态
 
       在约定具体采访时间时,记者再次拨通了张德明家里的电话,这次接电话的是位男士,自称是张德明,但听起来却像个年轻人,记者又一次惊讶了,心想,好一位年轻的“元老”。约定好后,记者暗暗期待着能一睹其风采。
 
       采访如约而至,今年75岁的他,身姿挺拔、言笑晏晏,看起来感觉要年轻十几岁,他的装扮、他的反应、他的谈吐都没有一点“老态”。记者迫不及待地探寻他还在工作这件事。他说从柳工一退休,就加入了一家机械配件公司,继续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工作到现在。
 
       跟其他员工一样,他每天工作8个小时,而且依然保持着每天7:30到岗的习惯。爱岗奉献,一直是柳工人的重要精神标签,这一点在75岁的张德明身上还依然保持着。别看他的年纪在公司里是最大的,但他的贡献丝毫不比年轻人少。就在去年,74岁的张德明完成了5台机床设备的生产,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工艺,都由他负责。他很自豪地说:“我手工画图比别人电脑画图还快,电脑画图还要去查资料,而我什么都记在脑子里了!”
 
       算起来,从1959年加入柳工起到现在,张德明已经连续工作59个年头了,他说他还会继续工作下去,这份劲头着实令人敬佩。记者想,工作的状态固然会使他年轻,但能令他保持年轻的,归根结底还是他那颗永远热爱生活的心。
 
难忘父恩
 
       1959年,16岁的张德明跟着父亲张龙涛一起来到了柳州支边。在上海,父亲的工资很高,母亲也有工作。可以说,张德明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初来这个西南小镇,还是有很多落差。父亲是位老党员,一直鼓励他,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人不能怕吃苦受累。所以,在父亲的带领下,张德明便安心地开始当工人的生涯。那时候他虽然年纪小,但干活麻利,又会说话,很招人喜欢。
 
       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他们是地道的上海人,做事很是精致,对自我要求也很高。记得从上海来柳州临上火车前,父亲特意叮嘱他买了顶帽子,说上班了就要戴帽子,要像个工人的样子。
 
       还有一件事情,让张德明终身难忘。那是他刚开始做钳工的时候,师兄送给了他一副手套,父亲看见后却严厉地说,钳工不许戴手套。小小年纪的张德明听后,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虽然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敢带过手套了。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张德明慢慢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戴了手套就是怕苦怕累怕脏,父亲不想他做这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不戴手套可以提高做工的精准度。就这样,再也没带过手套的张德明,在长期的工作中练就了成熟精准的技能,基本上用手一碰零件,就能知道合不合格。
 
       平时工作中,父亲也会经常向他提问,而且要求他必须马上回答,所以,张德明在工作中会格外留心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为了不被父亲“问倒”,不让他老人家失望。所以,有此严父,才成就了张德明的优秀,他的成功有父亲一半的功劳。
 
“我永远都记得父亲的恩情。”张德明深情地说到,“我父亲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
 
柳工是个大学校
 
       从修理钳工、工具钳工、技术员到技术组长、工段长,再到车间主任、厂长、总经理,张德明真正是从工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走向了管理岗位。这与他用功、不怕苦是分不开的。(上接一版)记得他在第四技术加工车间做技术组组长时,组里的成员都是高级工程师,只有他一个人是工人出身,但他的能力跟其他人比起来毫不逊色,在他的带领下,技术组荣获了柳州市先进集体的称号。在后来的工作中,柳州市先进集体、柳州市先进个人、柳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几乎每年都会获得。以至于公司领导提起他,总会骄傲地说,张德明可是连续八年得过先进的人(实际可能比八年还要多)。张德明还是技术改造能手,1990年,张德明在柳工液压件厂带领员工完成了72项技术革新改造项目,为工厂节约了400多万元的成本,获得了厂领导的高度表扬。
 
       父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勤学上进,张德明事事都走在前面,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但张德明最感恩的还是柳工,“柳工是个大学校,是柳工培养了我。”张德明如是说。因此,他也会尽己所能去报答柳工,除了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外,他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
 
       董事长曾光安曾用“不拘一格用人才”几个字评价他。他总是给有潜力的人充分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肯吃苦不怕累,工作表现好的员工,通常三到五年内,张德明就会向公司推荐重用,这在柳工历史上,也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事实证明,他所提拔的人都没有让他失望,最终都成为了柳工事业的中流砥柱。他被柳工培养成人才的同时,也为柳工培养了许多人才。这是一个知恩图报、有着拳拳爱企之心的伟大劳动者。
 
积极者,永不老
 
       张德明是个很乐观的人,问及他,当年从上海来到柳州后,是否觉得这里条件太苦,是否后悔时,他笑着说,那个时候哪里都苦,我不是一个喜欢诉苦的人。现在我不是很好吗?那就足够了!
 
       听他说完,记者深深地被触动,他的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他懂得知足常乐这个道理。
 
       老年人退休后参加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找一份适合自己、工作强度不大的工作,既可让自身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又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张德明已经走在了这个潮流的前线。相信还在继续工作的他,还有收获更多的满足和快乐。
 
一直以来,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热爱,都促使张德明始终保持着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采访结束后,他的乐观、他的上进、他的温暖,始终让我无法忘怀。他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回他以微笑。我想,微笑的人,永远不老!